分享缩略图

汤姆叔叔永久入口tom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分析

分享到:
链接已复制
首页> 新闻中心>

节令之美|汤姆叔叔永久入口tom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分析花香里说丰年

2025-08-07 18:23:33

来源:新华社

分享到:
链接已复制
字体:

八月初的一个午后,台风“竹节草”影响减弱,副热带高压的骄阳重新笼罩沪郊大地,阳光、蓝天、白云、阵阵清风。

种植着香樟树的乡间公路,笔直地伸向远方。它们把一块块田地分割得整齐划一,宛如棋盘。一大片一大片碧绿的稻田,绿得望不到边际,绿得令人出神。一座座高大的电网铁塔点缀田间,白鹭不时飞起,传统与现代,就这样毫无违和地交融着。

上海土是宝农业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区,从农机房的屋顶俯瞰稻田。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

8月7日,我们将迎来立秋节气。立秋在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,农历七月左右,太阳达到黄经135°时开始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秋,揫也,物于此而揫敛也。”揫,同“揪”,就是聚敛、收集的意思。中国传统以立秋作为秋季的开始,此时处于夏秋交替之际,暑热依然显著。

上海松江区新浜镇的家庭农场经营户何杨阳,正在他的土是宝农业基地侍弄水稻。不过,他并不是在田间地头,而是在基地的大屏幕前。屏幕上,显示着他所服务的6000多亩水稻田的“数字孪生”图像。何杨阳和同事用鼠标在屏幕上“划拉”并“选中”一片田地,它的面积、海拔、经纬坐标等参数马上显现出来;再选定一架无人农机,设定耕种或者播撒农药的任务,这些机械就会在人的辅助下,开始劳作。

何杨阳的同事用鼠标操作,系统能根据设定实现自动化耕、种、管、收。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

何杨阳是本地人,“90后”,8年前辞去机关单位的工作,满腔热情地回乡种田。“数字孪生+无人化种植+优质种源”,是他的几大法宝,也是新时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最显著的区别所在。

一年四季,耕、种、管、收。在周而复始中,何杨阳深切地感受着土地与节令。立秋前夕的水稻,即将拔节抽穗,田间管理至为重要。何杨阳带着我们登上田头农机房的屋顶,只见阡陌纵横,一道道水渠连成绵延不绝的江南水系。微风拂过,阵阵稻香扑面而来,让人忍不住深呼吸。

此情此景,不禁令人想起宋朝词人辛弃疾的《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》:

明月别枝惊鹊,清风半夜鸣蝉。

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

七八个星天外,两三点雨山前。

旧时茅店社林边,路转溪桥忽见。

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隐居田园之际。千百年来,中国人辛勤劳作,种植五谷,当年辛弃疾的所见,与我们当今的所见,几乎毫无二致。

“明月别枝惊鹊”,我们确乎看见喜鹊、麻雀从稻田中飞出,飞向树梢,飞向远方。更不要说,成群的白鹭翻飞又落下,迈着它们的“大长腿”,在田地、林地和水岸悠闲漫步。何杨阳说,每年收割和耕种的时候,白鹭族群更加蔚为壮观,它们几乎是成群地跟在农机后面,捡食遗落的稻谷,啄食从土壤里翻出来的蚯蚓、虫子。“清风半夜鸣蝉”“听取蛙声一片”,请看,短短的几句词句中,我们体会到了何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?

何杨阳(左)向记者介绍无人农田种植的水稻。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

“七八个星天外,两三点雨山前”,这里描述的不正是夏末秋初江南水乡的典型气候吗?此时暑热依旧,能量在高空聚集,积攒到一定的程度,风雨雷电交加而至,转眼间,云开雨散,星星点点的残雨,不时落到行路人的头顶。

何杨阳的农业基地还是一个青少年学农基地,外墙上画着乡村彩绘,田头摆放着稻草人、水车。辛弃疾如果看见此景,会不会依然脱口而出:“旧时茅店社林边,路转溪桥忽见”?

统筹:孙闻

记者:杨金志、张梦洁

新华社国内部、新华社上海分社联合制作

【责任编辑:刘维佳】
返回顶部
Sitemap